今年是靈鷲山佛教教團、世界宗教博物館與北京大學哲學系第二次聯合舉辦儒釋道思想的相關論壇,去年十一月曾以「儒釋道思想與當代生活的詮釋及實踐」為題,並發表了「全球化時代下的中國禪」專題演講。看到當代科技文明發展與資本主義思潮席捲全球下,帶來了功利競爭、物欲橫流、價值混亂與思想偏差等現象,格外令人憂心,特別世界宗教博物館館慶前夕的九月十一日當天,和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國Fetzer基金會,及愛與和平地球家(GFLP)合作,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月光廳舉辦「慈愛與寬恕──儒釋道思想與當代社會的對話」論壇,邀請兩岸的各界專家翹楚齊聚一堂,探討儒釋道中仁愛與寬恕的精髓,希望能夠為當代提供一份良性的價值典範,做為淨化洗滌人心、以及對治世界病態發展的良藥,讓人重新體認到全球化下必須具有良善迴圈的共願,共築一個「多元共生、和諧共存」的世界。
今天開會的緣起,是美國「費舍 (Fetzer)」基金會所共同贊助支持。「費舍 (Fetzer)」是一個關心多元文化共融共生的跨界組織,他們把社會分為十六個跨界對話的領域,主要宗旨在探討「博愛、寬恕」的全球實踐,所以今天他們希望在東方學術殿堂的北京大學,邀集專家翹楚來探討儒釋道中仁愛與寬恕的精髓。非常感恩大家的參與。
溯源三教的思想對世界和平的啟發
儒釋道三教思想內涵相當的寬廣、無限,它們在傳播的過程中,彼此傳承、彼此學習、呈現共生依存的關係,融合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主要特色。其中三教各有其內涵,但「仁」與「恕」一直是重要的核心思想,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吾道一以貫之」的特色。
當代科技文明發展與資本主義思潮的席捲全球,帶來的是功利競爭、物慾橫流、價值混亂與思想偏差,這些現象令人感到憂心遺憾,文明的目的應該是增進全體人類的生命和諧,以及創造全人類的福祉,而非造成人心的不安浮動與自私無情。因此在這裡,我們重新探索中華文化中的「仁愛與寬恕」精神,希望能夠為當代提供一個價值典範,希望透過這樣一份精神價值,可以作為淨化洗滌人心、以及對治世界病態發展的良藥,讓人重新體認到全球化所具有良善 循環的共願,共築一個「多元共生、和諧共存」的世界。
三教的核心思想與仁愛寬恕的實踐
在中華傳統之中,三教雖然有各自關懷的脈絡,但都是以「人」做為最核心、根本的關懷。對實際人生的思考、現實生活的觀照,構成了中華文化生命關懷的整體,究竟人的生命如何才能夠活得更好?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生命的幸福在哪裡?這些扣緊「人」生命實踐而來的種種思考,就是三教思想的源頭。唯有把握這個源頭,我們才會理解到「仁愛與寬恕」為何是三教的核心內涵,以及由此實踐多元和諧的生命價值與世界觀如何可能的問題。
我們先從儒家談起。儒家以人為本,關心人在現實中如何自處,因此關注的焦點在於人與人間的種種互動網絡、人際關係如何維持良善的平衡與和諧等問題。所以,儒家思想強調「仁民愛物」、標榜「敬天愛人」,要求「推己及人」。也因此,儒家非常講究「仁愛與寬恕」,在這樣的基礎上,儒家提出以「禮」來作為人我關係和諧平衡的綱架。所謂 「克己復禮為仁」,這裡的「禮」不是狹義的禮儀規範,而是強調不斷地在反求諸己、反躬自身的過程中,達到生命世界的和諧實踐。
正因為儒家對人倫、人際關係的重視,因此儒家將仁愛關係擴展成對人類全體生命的關懷和重視,《禮記》〈大學篇〉歸納了儒家這一實踐方式與目標,從「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的內修功夫開始,還有「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從個人、家庭、社會,以至於全人類,就是把身心的修練,從內化到外化環扣成一體,變成生活與社群,「擴而充之」到國家、民族、世界、天下、宇宙蒼生都在一個和諧共生的理想狀況,這是儒家實踐「仁愛與寬恕」的方式,就是以一心之仁,來兼善天下,最終達到仁愛萬物、寬恕一切的「民胞物與」胸懷。
再來談到道家,道家的「仁愛與寬恕」與儒家的著重點不同,儒家從「正面」看待,道家卻是逆向思考的。《道德經》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種說法,常常讓人誤以為道家是反對仁義等傳統倫理道德的實踐,事實上不是如此。道家是以「正言若反」的個性開出一個不受拘泥的格局。
道家以「道」為宗旨,「道」是不拘泥、不做作、隨處不在、隨處不現的。因此,道家雖然也是扣緊「人」的生命實踐而開展,但不同於儒家重視人際間的網絡所延伸與開展而來的綱架,道家更重視的是人與萬事萬物如何在自在、和諧的互動和交流,也因此,尊重多元差異、常保平衡和諧,成為道家在實踐過程中必然的思考與結果。
也因此,道家講究無用而用,無為而為,「無仁之仁」被視為「大仁」,就如老子說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是人的生命實踐之中,回返於「道」的智慧,「道」的精神是無為而無不為的,若以有為的心來實踐「仁愛與寬恕」,必然失去「仁愛與寬恕」的真正精神,透過虛己、無為、清靜的功夫實踐,返歸於「道」,看到生命的良性循環,回到與天地萬物的和諧關係,以此來闡述「仁愛與寬恕」,才不會落入一種人為虛偽的成分,變成假仁假義的鄉愿文化,這才符合「道」的精神。
道家所表現的仁愛精神表面看似無情,但背後卻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大仁大愛」,而「寬恕」也在這樣遍滿的「仁愛」之下自然而生,成為不強調「寬恕」的大寬恕,而這樣的「仁愛與寬恕」自然伴隨著多元和諧共生,讓道家的多元和諧精神成為一種必然的存在。